首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完成将对你产生哪些影响?

首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完成将对你产生哪些影响?

    发布时间:2024-05-17   作者: 田间小型气象站

产品详情

  央广网北京5月8日消息(记者 王晶)为了全面摸清我国自然灾害风险隐患情况,提升抵御自然灾害的综合防范能力,2020年5月开始,我国开展了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当前,普查的各项目标任务已完成,进入调查数据的评估和应用阶段。

  5月8日,国务院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郑国光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开展、提升自然灾害防治能力的基础性工作,也是一项重大的国力国情调查。

  据介绍,本次普查是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地震、地质、气象、水旱、海洋、森林和草原火灾六大类23种灾害风险和综合风险的评估区划,第一次形成了覆盖国家、省、市、县四级的评估区划成果。

  郑国光介绍,在调查成果方面,第一次全面摸清了全国房屋建筑和市政设施的“家底”,形成了具有空间位置和物理属性的房屋建筑海量数据成果,全国房屋建筑第一次有了“数字身份证”;第一次开展了对全国灌木、草木、枯落物的普查,填补了全国林下植被可燃物载量空间信息的空白;第一次全面掌握了主要公共服务设施的空间信息和灾害属性;第一次完成了对全国县、乡、村公路、桥梁、涵洞等普查,采集了全国公路设施的抗震、防洪等设防信息,形成了全国国省干线公路承灾体风险数据库、全国水路承灾体风险数据集等。

  此外,在评估与区划成果方面,此次普查第一次明确了全国高灾损区、高隐患区、高风险区和低减灾能力“三高一低”的自然灾害综合风险区域;第一次识别了占全国陆地面积2.3%的自然灾害综合风险高风险区,将全国划分成为6个自然灾害综合风险大区、30个综合风险区和90个风险防治亚区,揭示了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东高西低”的宏观格局和导致高风险的重要的因素,第一次划出了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管理的短板弱项区域等。

  郑国光表示,此次普查在技术、工作方式方法上也取得了一些突破,主要是实现了三个方面的第一次。第一次开展了自然灾害风险要素调查、评估、区划等全链条普查,完成了灾害风险要素属性和空间位置的“双调查”。单灾种风险和综合风险评估、风险区划、防治区划,过去水旱灾害也好、地震灾害也好,都是做单灾种风险评估区划,这次做了综合风险评估区划。

  第一次探索推进致灾部门的数据和承灾体部门数据有机融合,推动灾害致灾数据和人口、经济、房屋建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系统等重要承灾体的数据共享。第一次在统一技术体系下开展风险评估区划,采用统一的灾害风险评估、区划及综合防治区划技术框架和技术规范开展单灾种风险评估区划工作,在此基础上,组织多部门协同完成了综合风险评估区划和综合防治区划的成果。

  在此次普查过程中,中国气象局完成了1978年至2020年全国范围内的337个市、2764个县和86个特殊区划范围的10种气象灾害过程的致灾数据收集分析,中国气象局预报与网络司司长梁丰介绍,形成了32类致灾因子数据,总计条数664万余条。研制了20余万份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产品,形成了有5000多个全国性重大气象灾害历史事件组成的数据库。

  “我们对这些成果进行了深入分析,取得了一些新的发现。”梁丰说,第一方面,近年来北上台风活跃、灾害影响较大,需要更加关注对华北和东北地区的影响。第二方面,极端降水发生频次和强度都明显地增加,特别是最近十年,北方地区局地强降水致灾强度趋强,形成了暴雨灾害“南北并重”的格局。第三方面,高温灾害发生频次和强度明显地增加,高温灾害致灾危险性增强。第四方面,复合型低温灾害的影响要比单个低温灾害事件影响更明显,要特别关注。

  针对气象灾害的新特点,梁丰介绍,中国气象局将气象灾害普查数据和结论应用于重大工程选址和可行性论证,以及地方区划编制,降低气象灾害风险的影响。此外,根据普查成果来推动修订气象灾害应急预案,调整应急响应启动标准,提高应急联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同时,联合其他部门,更新各种次生灾害的气象风险预报预警指标。把普查成果应用于气象观测站网布局调整优化、预警信号阈值调整和灾害风险预估工作,提高气象部门自身监测预警业务能力。

  梁丰介绍,中国气象局把普查成果融入经济行业发展,比如联合保险行业根据普查数据修订保险指数产品,调整定损标准,优化保险方案等。此外,中国气象局也将联合能源、交通、农业等部门开展相关领域的应用研究。

  自2020年5月,国务院决定开展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以来,全国有500多万名专业技术人员参与,一起努力,完成了这次普查的各项目标任务。

  普查目的是成果应用,发布会上,应急管理部综合减灾和改革协调司司长吕红频介绍,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成果将服务风险源头防控,推动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这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的成果将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为划定自然灾害风险重点防控区域提供相关依据,引导人口和产业布局等向更安全区域集中。上海、湖北、四川、新疆等地组织并且开展了相关试点工作,在避让灾害风险、源头管控风险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吕红频介绍,山东、浙江、广东等省份的部分市县,对普查获取的房屋、公路、水库大坝、尾矿库等重点目标物风险隐患信息实行清单式、分类分级闭环管理,有效提升了风险隐患排查治理的精准性。同时,普查的数据成果还接入了国家自然灾害综合监测预警系统和灾害事故电子地图,为提高灾害监测预警能力、精准预置应急资源和力量提供了支撑。

  去年6月开始,全国68个市县开展了普查成果应用试点,各地把普查数据成果接入应急指挥平台,在支撑基层综合监测预警与会商研判、服务重大活动安保、服务基层综合减灾能力建设等方面,为防灾减灾救灾和经济社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更好地发挥基础支撑作用。

  下一步,应急管理部将继续深化普查成果的开发应用,着力在专业领域深化应用和数据综合应用上下功夫,为防灾减灾救灾和经济社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更好地发挥基础支撑作用。

  为了全面摸清我国自然灾害风险隐患情况,提升抵御自然灾害的综合防范能力,2020年5月开始,我国开展了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当前,普查的各项目标任务已完成,进入调查数据的评估和应用阶段。



首页 首页 产品 产品 电话 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