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气候思维做农业探索真正的可持续发展:生态小农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工作坊回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九直播官网

带着气候思维做农业探索真正的可持续发展:生态小农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工作坊回顾

    发布时间:2024-04-30   作者: 小九直播官网

  牛津大学化学专业本科和研究生,好奇自然和社会的运作规律,关心人与自然如何和谐共处。曾在探月学校任可持续发展项目导师,参与过环保类NGO和商业项目,现在在银林生态农场做实习生。

  探索农村里的生活的半吊子影视记录者。未来想在农村里的生活,种一块地,做一些事情,因为农民值得被看见。

  不得不说,这两年持续的极端高温让我对“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的体感变得更真实和强烈,相信不少人也有共鸣。然而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不止以高温的形式让我们的日常生活难以应对, 它使整个生态和食物体系都变得更脆弱。今年河南麦收遇到“烂场雨”,去年川渝高温旱死果树,这样的大型事件无疑让公众瞥见“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正带来更多极端天气和事件”。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给农业带来的影响总显得离我们很远,非常容易被忽视,但它终将关系到每一个“以食为天”的我们。

  我记得《明天》这部纪录片里提到小农为全球提供大部分粮食,小农的生产效率更加高,对环境也更友好,是解决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的一个潜力股。三个月前,我来到广州从化的银林生态农场开始实习,其中一个目的是了解真实的食物生产和一个生态农场如何能更好地应对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和减少污染。

  当我知道自然之友玲珑计划伙伴冯启华要在银林农场组织一次“生态小农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工作坊”来帮助农友们“看见”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和“赋能”其应对能力的时候,我非常激动。我有幸参与,瞥见了一些农友们面对的真实情况,也见证了在这短短2天的时间里生发的学习与互动交流。

  在本次工作坊真正开始之前,农友们在到达农场的第一晚,互相交流认识彼此,共同梳理讨论了现在和3年前相比,各自观察到的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下农田生态系统发生的一些变化。

  6月25日到达农场的第一晚,大家自我介绍和交流讨论:过去三年,各自对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认识的改变

  工作坊的第一天,首先由中国农科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研究员许吟隆老师给我们讲述解答气候变化背后的科学基础。

  许老师从温室气体与气候变暖的关系开始讲起。由于大量消耗化石能源,以及森林面积的减少,导致以二氧化碳为主的温室气体在空气中的含量迅速升高(从工业化之前的280ppm到现在的413ppm)。在气候变暖背景下,极端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成倍增加。例如:在气温升高4度的情景下,原来十年一遇的高温事件会增加9.4倍,也就是绝大多数都是一年一次了;而50年一遇的高温事件概率增加近40倍。认真听许老师讲课的不少农友不禁感慨,到当时,每年一次这样的灾害农业生产会相当艰难了。

  由于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增加,现在地球每天多吸收的太阳辐射的热量相当于百万颗爆炸的能量,许老师说他自己保守的估算是34~61万颗、昆明市环保科普协会孟飞的估算是60万颗、澳大利亚学者的估算是137万颗。虽然这些能量大部分被海洋吸收,但是,“这些能量,即使有一小部分以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方式释放开来,所造成的灾害损失也是惊人的”。许老师进一步解释,为什么现在极端高温这么严重(今年的北京入夏之后,已经连续好几天高温红色预警了,气温超过40多度),有这么巨大数量的热量“憋闷”在大气中,能不热吗?

  接着许老师向大家解释为什么气候变暖会导致冬天更冷。气候变暖导致北极涡旋环流波动性(北极涛动)加大、西风急流带对南下冷空气的屏障作用减弱。许老师生动地比喻说,大西洋暖流上面有一个暖气团,它在我们耳熟能详的西伯利亚冷气团北面,由于气候变暖,大西洋暖流增强,这个暖气团也增强,北极涛动加剧,相当于这个暖气团猛烈撞击西伯利亚冷气团,从而致从北极涡旋逃逸出的南下冷空气更强,所到之处气温下降幅度更大。

  许老师也总结了中国极端天气事件的新特征,包括高温、严冬、旱涝都会在程度上和频次上增加,长江流域高温伏旱更长,西南地区季节性连旱范围扩大,雨带北移,北方降雨提前等。形象地说,就是过去的老黄历不管用了。另外,冰雹、滑坡泥石流和暴雪的灾害概率也会加大。

  讲到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对农业的影响,许老师首先分析了对作物立地环境的影响。主要有:

  ✔ 变暖引起动植物适生地改变,加剧病虫害,导致农药过量使用,与人类活动一起造成农业生物多样性减少。

  如何增加对于气候的韧性:一是加强原有措施(比如土壤改良),二是技术创新。

  对于极端气候事件带来不可避免的损失,除了加强应急措施之外,应该注重建立风险分担机制(比如农业保险),这方面目前很需要去完善。

  许老师特别强调,需提高公众对于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的意识和理解,和增加适应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的“能力建设”,就像这次工作坊一样。

  面对老天爷抛出的新挑战,以研究黄龙病为专长的高级农技师罗立双与农友分享如何加强内功,提高“能力建设”。这次他没有讲技术,而是“跳出技术讲技术”,分享了在专业方面技术的背后,他对生态种植的理解和思考。

  他悟出的人生真谛,直白而务实。“生计是大于理想的”, “做生态是为了更好地生活。而不是为了做生态搞得妻离子散。”

  来参加这次工作坊的桂林农友周慈玉,在群里感慨地说,“以前桂林好多生态种植的农友一起去广州,这次就我和小戴俩个。”来自广西都安的韦光海调侃着回复,“农业就是勇敢者游戏,你俩是找到最佳玩法的。”

  罗老师也提醒农友,不要仅仅考虑作物的产量,要以其为中心,思考作物要说明,要看到地里其它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要适地适种,要思考这个作物为什么适合在这里。关于绿肥,罗老师以亲身经历为例,说他种过紫花苜蓿等很多绿肥,都长得不好,他发现了自己忽略了地里本来就有的杂草——比如除也除不完的鬼针草,其实也并没有对作物造成危害。他提示不一定非要种外来的东西来取代这些本来就有的杂草。至于微生物,要尽可能多样化,让有益菌群占主导。

  罗老师总结时说,生态农业应该是努力探索“更有力量的生产方式”,也就是说在成本、产量、品质、服务方面都能比常规种植有优势,这样才可以真正的推动行业可持续发展。

  「独立思考」一片有黄龙病的果园里,为什么有的树并不受干扰?是因为这一些树比较强壮,抗性高。

  农业是复杂的,不能片面定义什么是“好”和“坏”;微生物也没有绝对的好与坏,如果杀死所谓坏的微生物会破坏生物链,不要想着彻底消灭一些所谓的“坏虫”,要想可不可以拉一个朋友(比如好的微生物)帮我。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也没有两块相同的田,别人的建议可以借鉴,但要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

  做生态需要有一个全局观,而不是有什么病就找其针对性的药,这个是农化的思路。做生态要去理解土的事、草的事、虫的事、人的事,来实现一个生态的「平衡」。

  比如溃疡病是细菌性的病害,要实现菌群多样性才能平衡它,那接下来就是如何增加多样性等等一系列的思考,要有全局观地思考,而不是盯着某一个环节。

  再比如何时割草?大部分人在忙得过来的时候割草,可是一个果树如果刚抽新芽就割草,会发生啥结果?这会把所有草里的虫全部赶到树上,虫子吃掉所有的芽。

  对于果树来说,应该拔草还是割草?拔草之后,草从种子发芽,生长较慢,不利于作为覆盖物,而且主芽长得高,而割草会促进发侧芽,长得快且不高,利于吸引虫过来,根也会死一部分,从而增加土壤透气性。

  更深入地说,要理解草与微生物的关系,当草被控制得很弱小,合成碳水化合物的能力相对果树较弱,果树就能在共生关系中给微生物提供更多碳水化合物,吸引更多微生物帮助果树而不是杂草。

  罗老师的话让我悟出,生态优于常规农业并非只是不用农药化肥,而其核心优势来源于一种整合地对生态系统和植物生长的理解,善于利用各种动植物的特点和交互关系,用顺应自然规律的方式生产作物。

  土壤无疑是农业生产中最关键的因素,照顾好土壤,就给土里的微生物、植物根系提供了最好的生长环境,也是能帮助作物提高韧性抵抗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的关键因素。

  深圳梧桐岛市集和屋顶农场的主理人彭月丽带领大家一起讨论了“什么是好的土壤”以及基于土壤的四要素“氧气、水、有机质和空间”。农友们热情参加讨论,总结出好的土壤是活的、松的、有机质高、团粒结构好、保水性强、营养比例好,最重要的是适合作物的就是好的!

  银林生态农场的农场主郭锐跟大家伙儿一起来分享了农场从常规到生态转型的经历,农场的经营和土壤改良的经历,并和大家在农场运营方面做了很多讨论。

  期间,农友们也分小组讨论了“遇到高温伏旱,应采取什么样的短期和长期策略”。

  长期策略包括解决水源问题,建蓄水池等雨水收集系统,考虑选址,改良土壤,减少土壤,调整种植品种,多样化立体化种植。

  短期策略包括高温不割草,调节小气候,做覆盖、浇水,使用微喷,通过前期梳果梳枝减少需水量,套种;

  长期策略包括挖水池、布水管,利用等高线存水,堆肥改良土壤,多样种植分担风险。

  建立一个多元有韧性的社会土壤(好的社群),也能减轻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给农民和消费的人的生活带来的影响。

  『伴诚品』的陈鹏分享了“平台眼里的生产和消费”,传递给农友们一个更全面的供应链结构和思维框架,提出对于整个生态农业圈上下游产业链而言,最重要的课题是协同和互助。由于生态农业在国内还是刚刚起步的阶段,供应链上的各个相关方还没有完全定型,虽然增加了协同与合作的难度,但也充满了可能性。

  珠海绿手指生态农园经理薛宁分享了『绿手指』在利用新媒体和各种渠道,拓展公司品牌、建立自己的消费者社群的经验。这一个话题激发了在场的农场主们进行延伸讨论。农友们也看到,作为一家给他们农产品提供销售经营渠道的农场,在销售之外也做了很多品牌建设和推广营销的工作。

  梧桐岛的彭月丽还分享了“如何在市集上和消费者面对面”,提出生态小农给消费的人提供的不单单是一个生态产品,更是多元的价值观。比如对土地的尊重,耕作中的情感、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和一种生活方式。

  她介绍说,在梧桐岛市集的消费者中,有人在购买了生态产品及更深入了解生态农业之后,不仅自己身体更加健康了,这种价值观也帮她改善了自己和共同生活的亲属的关系。农友们也纷纷对月丽的分享表示认同和受到启发。

  最后,广州共购小组代表Lisa、一苇、琪琦以消费者的视角,分享了自己对生态农产品的期待和感受:自己最喜欢的农产品,是在收到的同时,也感受到大自然的气息。比如收到一份水果,如果在果实之外,盒子里还有几片果树的叶子,或者一张手写的卡片,那一刻的心情就更加喜悦,仿佛通过这一种方式,可以感受到自己与自然的连接。

  不少农友觉得这样的视角很新鲜,对未来如何更好地提供产品也有了启发。部分农友理性地指出,以现有的物流水平若远距离提供像蓝莓、西瓜这样不耐长距离运输的农产品,目前还是很难保证品质的。

  在工作坊结束的晚上,我也和大家聚在一起总结复盘,能明显感受到农友们对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的意识和理解都更深了。但同时我也感觉他们身上的担子又重了一些,他们除了要继续思考农场的生存问题,还要同时思考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对他们生产、运营、销售等方面的影响。

  就像罗立双老师说柑橘的癌症黄龙病“可防可控,不可治”,同样的策略也适用于应对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的小农们,全球变暖的趋势无法改变和消除,只能去更好地做好准备和适应工作,尽可能降低负面影响。

  本次工作坊的主要议题是“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但其实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并不是一个独立的问题,其愈发凸显的影响叠加在生态小农面临诸多技术和生存问题之上,让他们面对的挑战更加艰难。而当我们从气候维度考虑问题的时候,也是在重新思考价值观、思考用什么方式做生态农业能真正地实现可持续发展。

  为期2天的生态小农气候工作坊让我看到了生态农人们的活力、热情和朴实,也给了我不少启发和激发我继续思考的精神食粮。我也期待着开启更多的学习和实践!

  最近微信公众号又双叒叕改版了,没有加 “星标★”的订阅号,读者收到的推送仅有标题和小图(甚至有可能长时间收不到该号的最新推送)。

  如果您希望每天都能第一时间看到自然之友的最新动态、不错过我们的每一篇文章,现在就请按照以下步骤星标★我们吧: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国产大飞机C919,再签大单!中国南方航空股份:向中国商飞购买100架C919系列飞机

  共度北京108小时 北京当代2024“凝聚”全球36座城市100余家艺术机构

  小米 Redmi 显示器 G27Q 2025 款参数公布:2K+180Hz 刷新率

  OPPO和vivo均听劝:全新动效+职业模式,细节之处见线已入网:百瓦快充大电池+次旗舰芯片,长焦镜头也没缺席!


首页 首页 产品 产品 电话 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