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测气象、开展项目式学习、升级校园科普气象站 两江新区这所小学坚持10年开展科技教育
当前位置:首页 > 案例展示

观测气象、开展项目式学习、升级校园科普气象站 两江新区这所小学坚持10年开展科技教育

    发布时间:2024-06-21   作者: 案例展示

  华龙网讯(辛清清)“重庆最近陡降的气候怎么形成的?”“初雪是怎么形成的?”“专家说今年是最暖冬季是不是对的?”……在两江新区人和小学,一群四五年级的小学生,时常聚在一起讨论这些热点气象问题。

  12月14日,两江新区人和小学校“校园气象站”升级为“校园科普气象站”,升级改造后的“校园科普气象站”功能齐全,设备先进,拥有一个标准的气象观测场地、一套自动观测设备和一套人工观测设备,不但可以实时监测气象数据,如温度、湿度、风向、风速等,还能够直接进行气象预警和预测。

  值得一提的是,两江新区人和小学对探究气象、对科技奥秘的热爱已经坚持了10年,培育了一批又一批热爱自然、善于观察、勇于探索的少年,让人和小学气象科技教育声名远播。

  12月14日,在重庆市气象局、重庆市气象学会全力支持下,两江新区人和小学“校园科普气象站”正式“亮相”。

  重装亮相的“校园科普气象站”不但可以实时监测气象数据,如温度、湿度、风向、风速等,还能够直接进行气象预警和预测。

  这一项目的成功实施,不仅提升了学校的气象科普教育水平,也为广大师生提供了一个更加直观、生动观察、探究、实践、创新的机会和空间。学生们可以在实践中学习气象知识,增强对自然环境的认识和保护意识。同时,这也为学校的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

  自成立以来,学校重视科技教育发展。2013年2月,学校荣获重庆市科技特色学校。2014年,学校在新区率先建设了一座规范的气象站,该站点作为两江新区重要的城市气象观测站点每天实时向重庆市气象局传输数据。

  对于“校园科普气象站”的重装亮相,学校相关负责这个的人说,希望同学们以走进气象、了解气象为切入点,培育学生爱科学、爱探究、爱动脑的学习品质,提高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对于构建高质量教学体系和良好的教育生态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为了丰富中小学生的校园气象科技教育内容和形式,学校与教育部门、科协组织、社会力量等合作,开展了多种类型的校园气象科技教育活动和项目。

  在重庆市气象局、重庆市气象学会的全力支持下,学校充分的发挥局校合作的优势,积极开展多样化的气象科普教育活动。聘请了气象专家和气象主播作为校外辅导员,为学生们传授气象科普知识。

  气象科技教育研究与实践是在传授基础气象科技知识的同时,也注重培育学生综合的气象科技能力。学校积极组织师生前往重庆市气象科普馆、巴南区气象科普馆、沙坪坝区气象局等地进行科普研学活动,不仅增强了中小学生的气象防灾减灾意识和能力,也提高了中小学生的气象科技素养和水平。学校还积极地推进校园气象站建设和校园气象科普课程研发与实施,多样的体验活动,让孩子们领略气象世界的魅力。

  2023年“3.23世界气象日”,重庆市气象局副局长周国兵到校为师生们进行了气象科普讲座。12月14日学校科技节活动,来自重庆市气候中心的正高级工程师董新宁老师为全校师生进行了气候与灾害科普讲座。

  此外,学校还会在每年的安全生产月、科普宣传周、防灾减灾宣传周等关键节点,组织教师和学生开展气象科普活动,旨在全面培育学生的科学素养。10年来,学校以气象科技为特色,推进校园气象科普教育,培育了一批又一批热爱自然、善于观察、勇于探索的少年。

  气象科学与数学、物理、地理等多学科关联,对培养小孩子的科学思维和科学精神有很大帮助。从气象观测开始,科学的种子已经在孩子们心中慢慢生根发芽。

  据了解,结合重装亮相的“校园科普气象站”,学校将联合气象出版社开发校本教材,并结合“双减”背景,做好科学教育加法,开设气象社团,制定适合不同年级的教学目标,并选择比较适合学生年龄特征的教学内容。针对一、二年级学生,利用动画故事的形式开展气象科普启蒙教育;针对三到六年级学生,开设气象科普课堂。以高质量气象科普深度赋能教育“双减”。

  同时,学校鼓励教师在各自的学科教学中融入气象科普知识内容,探究跨学科教学。例如,在语文课上指导学生写作气象观察日记,在音乐课上教授《二十四节气》气象歌,在美术课上引导学生绘制四季变化的画作。开辟农业气象实验田,开展项目式学习。让孩子们在春播秋收中亲身感受到气象科技服务对农业、生活带来的便利。

  据悉,下一步,人和小学将继续致力于探索科技教育领域,并与重庆市气象局加强合作,不断丰富和完善校园科普气象站的功能和内容,充分挖掘气象科普资源,使学生养成爱科学、用科学的品质,进一步形成关注气象,关注生活,以气象科技特色的育人方式,在润物无声中融入日常教育,关注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引领学生向上、向美成长,为每一位学子的终身发展播下一颗科技的种子。

  华龙网讯(辛清清)“重庆最近陡降的气候怎么形成的?”“初雪是怎么形成的?”“专家说今年是最暖冬季是不是对的?”……在两江新区人和小学,一群四五年级的小学生,时常聚在一起讨论这些热点气象问题。

  12月14日,两江新区人和小学校“校园气象站”升级为“校园科普气象站”,升级改造后的“校园科普气象站”功能齐全,设备先进,拥有一个标准的气象观测场地、一套自动观测设备和一套人工观测设备,不但可以实时监测气象数据,如温度、湿度、风向、风速等,还能够直接进行气象预警和预测。

  值得一提的是,两江新区人和小学对探究气象、对科技奥秘的热爱已经坚持了10年,培育了一批又一批热爱自然、善于观察、勇于探索的少年,让人和小学气象科技教育声名远播。

  12月14日,在重庆市气象局、重庆市气象学会全力支持下,两江新区人和小学“校园科普气象站”正式“亮相”。

  重装亮相的“校园科普气象站”不但可以实时监测气象数据,如温度、湿度、风向、风速等,还能够直接进行气象预警和预测。

  这一项目的成功实施,不仅提升了学校的气象科普教育水平,也为广大师生提供了一个更加直观、生动观察、探究、实践、创新的机会和空间。学生们可以在实践中学习气象知识,增强对自然环境的认识和保护意识。同时,这也为学校的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

  自成立以来,学校重视科技教育发展。2013年2月,学校荣获重庆市科技特色学校。2014年,学校在新区率先建设了一座规范的气象站,该站点作为两江新区重要的城市气象观测站点每天实时向重庆市气象局传输数据。

  对于“校园科普气象站”的重装亮相,学校相关负责这个的人说,希望同学们以走进气象、了解气象为切入点,培育学生爱科学、爱探究、爱动脑的学习品质,提高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对于构建高质量教学体系和良好的教育生态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为了丰富中小学生的校园气象科技教育内容和形式,学校与教育部门、科协组织、社会力量等合作,开展了多种类型的校园气象科技教育活动和项目。

  在重庆市气象局、重庆市气象学会的全力支持下,学校充分的发挥局校合作的优势,积极开展多样化的气象科普教育活动。聘请了气象专家和气象主播作为校外辅导员,为学生们传授气象科普知识。

  气象科技教育研究与实践是在传授基础气象科技知识的同时,也注重培育学生综合的气象科技能力。学校积极组织师生前往重庆市气象科普馆、巴南区气象科普馆、沙坪坝区气象局等地进行科普研学活动,不仅增强了中小学生的气象防灾减灾意识和能力,也提高了中小学生的气象科技素养和水平。学校还积极地推进校园气象站建设和校园气象科普课程研发与实施,多样的体验活动,让孩子们领略气象世界的魅力。

  2023年“3.23世界气象日”,重庆市气象局副局长周国兵到校为师生们进行了气象科普讲座。12月14日学校科技节活动,来自重庆市气候中心的正高级工程师董新宁老师为全校师生进行了气候与灾害科普讲座。

  此外,学校还会在每年的安全生产月、科普宣传周、防灾减灾宣传周等关键节点,组织教师和学生开展气象科普活动,旨在全面培育学生的科学素养。10年来,学校以气象科技为特色,推进校园气象科普教育,培育了一批又一批热爱自然、善于观察、勇于探索的少年。

  气象科学与数学、物理、地理等多学科关联,对培养小孩子的科学思维和科学精神有很大帮助。从气象观测开始,科学的种子已经在孩子们心中慢慢生根发芽。

  据了解,结合重装亮相的“校园科普气象站”,学校将联合气象出版社开发校本教材,并结合“双减”背景,做好科学教育加法,开设气象社团,制定适合不同年级的教学目标,并选择比较适合学生年龄特征的教学内容。针对一、二年级学生,利用动画故事的形式开展气象科普启蒙教育;针对三到六年级学生,开设气象科普课堂。以高质量气象科普深度赋能教育“双减”。

  同时,学校鼓励教师在各自的学科教学中融入气象科普知识内容,探究跨学科教学。例如,在语文课上指导学生写作气象观察日记,在音乐课上教授《二十四节气》气象歌,在美术课上引导学生绘制四季变化的画作。开辟农业气象实验田,开展项目式学习。让孩子们在春播秋收中亲身感受到气象科技服务对农业、生活带来的便利。

  据悉,下一步,人和小学将继续致力于探索科技教育领域,并与重庆市气象局加强合作,不断丰富和完善校园科普气象站的功能和内容,充分挖掘气象科普资源,使学生养成爱科学、用科学的品质,进一步形成关注气象,关注生活,以气象科技特色的育人方式,在润物无声中融入日常教育,关注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引领学生向上、向美成长,为每一位学子的终身发展播下一颗科技的种子。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网络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有关规定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有关规定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华龙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最佳浏览环境:分辨率1024*768以上,浏览器版本IE8以上)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金开大道西段106号10栋移动新媒体产业大厦 邮编:401121 广告招商 传真


首页 首页 产品 产品 电话 电话